大滨鹬
大滨鹬
Calidris tenuirostris

大滨鹬

大滨鹬(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是鹬科滨鹬属鸟类。

鸟种信息

英文名称 Great Knot
拉丁名称 Calidris tenuirostris
评估等级 濒危
保护等级 二级

科属信息

拉丁名称 Sandpipers,Snipes
下属鸟种 97

大滨鹬

大滨鹬(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是鹬科滨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26-30厘米,系滨鹬中个体最大者。嘴较长而直、黑色,脚暗绿色。夏季头和颈白色具黑色纵纹,背黑色具宽的白色或皮黄白色羽缘,肩具显著的栗红色斑纹和白色羽缘,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白色具黑色斑点,尤以胸部特别密。冬羽上体淡灰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微缀黑色斑点。下体白色,前颈和胸具黑色斑。
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沙洲及其附近沼泽地带,迁徙期间亦见于开阔的河流与湖泊沿岸地带。常成群活动在河口沙滩和海岸潮涧地带。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觅食时常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也常沿水边浅水处或水边沙滩和泥地上边走边觅食。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从科拉半岛、北海沿岸,往东到西伯利亚东部海岸的楚科奇半岛,偶尔也见于西伯利亚森林冻原地带。越冬于地中海、非洲、印度、缅甸、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偶尔也见越冬于新西兰。迁徙期间经过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部分在中国广东沿海、海南岛和台湾越冬。

形态特征

夏羽头顶灰褐色具黑褐色纵纹,眉纹白色但不清晰。脸和颈侧、前颈白色具细的黑褐色纵纹,贯眼纹黑褐色但不甚明显。背、肩和翅上覆羽灰褐色具黑褐色轴纹及淡色羽缘,肩具显著的栗红色斑和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微具黑色斑点或横斑;尾淡灰褐色或黑褐色、具淡色端缘。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内侧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一显著白色翅斑。颏、喉白色,胸和两胁亦为白色,但具粗著的黑色亚端斑或横斑,在胸部几乎形成一整块黑斑。两胁和尾下面具心脏形黑色斑点。腹和肛区白色,翅下主要为白色,腋羽白色,微缀褐色。冬羽上体和胸较淡、较灰,黑色轴纹不明显,肩部栗红色消失。胸部黑带变为细的黑褐色纵纹或斑点,两胁微具纵纹。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上体具皮黄白色羽缘,翕和肩黑褐色具皮黄白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淡褐色具皮黄白色羽缘和黑色羽干纹及亚端斑。胸缀皮黄褐色,胸和两胁具黑褐色斑点和纵纹,尤以胸较厚密而粗著。
虹膜暗褐色。嘴较长,黑褐色,基部淡绿色。脚暗石板色或灰绿色。幼鸟较淡、较绿。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跖
雄性
135-195克
270-297毫米
40-45毫米
168-197毫米
58-76毫米
31-34毫米
雌性
155-207克
275-293毫米
40-46毫米
177-191毫米
63-71毫米
29-33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沙洲及其附近沼泽地带,迁徙期间亦见于开阔的河流与湖泊沿岸地带。常成群活动在河口沙滩和海岸潮涧地带。

生活习性

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觅食时常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也常沿水边浅水处或水边沙滩和泥地上边走边觅食。

分布范围

原产地: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科威特、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缅甸、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越南。
游荡:巴林、丹麦、吉布提、德国、爱尔兰、以色列、毛里求斯、摩洛哥、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挪威、卡塔尔、塞舌尔、西班牙、英国、美国和也门。
中国:迁徙期间经过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海南岛、香港和台湾。部分在中国广东沿海、海南岛和台湾越冬。

繁殖方式

繁殖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冻原地带,繁殖期6-8月。营巢于多苔藓和植物的冻原髙原和岩石地带,巢为地面的凹坑,内垫有枯草和苔藓,通常置巢于水域附近草丛中或柳树和矮小桦树灌丛下。每窝产卵4枚,卵灰黄色、被有红褐色与青灰色细小斑点,钝端有暗褐色线状纹,卵的大小为41-45毫米×30-32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在俄罗斯东北西伯利亚繁殖,主要在澳大利亚,但也在整个东南亚海岸线以及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半岛东海岸的海岸上繁殖(del Hoyo等,1996年)。朝鲜、韩国和中国的黄海是春季和秋季迁徙的重要的中转站点。黄海北部的鸭绿江沿岸湿地已被确定为该物种向北迁移的关键地点(Choi等,2014)。据认为,黄海南部被用作临时停留区,而黄海北部则是鸟类加油的关键中转站(Maetal.2013)。全球数量估计有380,000只,其中176,000只被认为通过韩国(湿地国际2006)。从那时起,韩国湿地的开垦和开发导致观察到的非繁殖种群数量下降,其中主要包括塞曼格姆湿地的急剧下降,该湿地以前占全球迁移数量的20-30%。(Mooresin litt.2009,Rogersetal.on litt.2009)。因此,数量估计数相应更新,最近的数量规模在2007年被认为是292,000-295,000只(湿地国际2015)。
尽管中国黄海中部没有观察到下降,但在日本较小的分期场地和澳大利亚的主要越冬场地(约90,000只,罗杰斯等人,2009)进一步下降表明数量明显整体下降(Amano 2006,Mooresetal.2008,R. Clemensin litt.2010)。这些来自澳大拉西亚的最新数据,表明数量在三代(22年)中减少了77.8%(Studds等人在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