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眶雀鹛
白眶雀鹛
Alcippe nipalensis

白眶雀鹛

白眶雀鹛(学名:Alcippe nipalensis)是雀眉科、雀鹛属小型鸟类。

鸟种信息

英文名称 Nepal Fulvetta
拉丁名称 Alcippe nipalensis
评估等级 无危
保护等级 未评估

科属信息

拉丁名称 Alcippeidae
下属鸟种 0

白眶雀鹛

白眶雀鹛(学名:Alcippe nipalensis)是雀眉科、雀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头、颈褐灰色缀有葡萄色,头顶两侧各具有一道烟褐色侧冠纹沿后颈直达背部,眼周有一白色眼圈宽而显著,头侧灰褐色,耳覆羽灰色。上体橄榄褐色。翅、尾表面黄褐色。颏白色,其余下体茶黄色。虹膜褐色。嘴亦为褐色。上嘴先端较浅淡,下嘴浅灰色,脚黄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秋冬季喜集群,有时亦和其他小鸟混群。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锡金)、孟加拉国和缅甸。
(概述图参考来源: )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一直到后颈和上背褐灰色沾染有葡萄色,头顶两侧各有一道暗烟褐色侧冠纹沿后颈向下直达上背,眼圈白色宽而明显。耳羽灰色,头侧、颈侧褐灰色。背橄榄褐色,两翅和尾表面黄褐色。颏白色,其余下体浅茶黄色,两胁和覆腿羽缀有橄榄色。
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额、头顶至后颈暗灰色,侧冠纹黑色从眼前方沿眼上直达后枕两侧,头侧和颈侧较头顶浅淡,眼圈白色。上体茶褐色,两翅和尾表面与上体同色,尾外翻以茶黄色。下体黄白色,颏、喉、胸污灰白色或白色带灰,下胸和两胁微沾浅茶黄色。
虹膜褐色。嘴亦为褐色。上嘴先端较浅淡,下嘴浅灰色,脚黄褐色。
大小度量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蹠
13克
125毫米
9.5-11.5毫米
56-60毫米
56-60毫米
19-20毫米

近种区别

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与该种非常相似,野外识别较困难。但灰眶雀鹛眼圈为灰白色,不及白眶雀鹛宽而明显。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秋冬季喜集群,有时亦和其他小鸟混群。在林下灌丛和竹丛中,也到林缘等开阔地区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有时也飞到空中捕食昆虫或在树枝、干上觅食。
叫声:不断地叽喳作叫;金属般的chit声;尖叫声dzi-dzi-dzi-dzi-dzi及p-p-p-p-jet。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锡金)、孟加拉国和缅甸。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草叶、草茎、竹叶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有时还掺杂有苔藓和其他枯叶。巢多置于灌丛和竹丛中,巢距地高1米以下。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被有稀疏的但较粗著的深的紫色斑点,也有的被有紫红色、粉红色或淡红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8-19毫米×13-14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2天。

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白眶雀鹛指名亚种
Alcippe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1837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锡金)。
白眶雀鹛缅甸亚种
Alcippe nipalensis stanfordi
Ticehurst,1930
分布于缅甸西南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