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奇鹛
长尾奇鹛
Heterophasia picaoides

长尾奇鹛

鸟种信息

英文名称 Long-tailed Sibia
拉丁名称 Heterophasia picaoides
评估等级 无危
保护等级 未评估

科属信息

拉丁名称
下属鸟种 133

长尾奇鹛

长尾奇鹛(学名:Heterophasia picaoides)是噪眉科、奇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8-33厘米。上体包括两翅和尾鼠灰色,头顶和两翅较深,尾较淡,尾呈凸状、特长、具灰白色端斑,翅具显著的白色翅斑,在黑色的翅上极为醒目。喉胸褐灰色,到腹逐渐变为灰白色。虹膜红色,嘴黑色,脚暗灰色。
长尾奇鹛主要栖息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沟谷林中。常成对或成3.5只至10余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多达20只的大群,多在乔木树冠层枝叶间,尤其喜欢在开花的树上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有时也沿树干攀缘觅食,并不时发出响亮的叫声。主要以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花、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盂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概述图参考来源: )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鼠灰色,头顶颜色较深,前额和眼先淡黑色。尾特长。中央尾羽最长,外侧尾羽依次缩短。整个尾呈梯形或凸状,羽色与背大体相同,羽轴褐色,向端部逐渐变黑,所有尾羽均具浅灰色或灰白色端斑,从中央尾羽向外侧尾羽灰白色端斑逐渐扩大。两翅覆羽鼠灰色,飞羽略较背深或为黑色;初级飞羽外翻有一窄的灰色羽缘外侧4枚次级飞羽外翻中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一块显著的白色翅斑。颏、喉、胸灰色沾褐。腹淡灰色,腹中部近白色,尾下覆羽浅灰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暗灰色。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蹠
雄性
40-50克
280-325毫米
18-20毫米
113-120毫米
172-194毫米
29-33毫米
雌性
42-50克
260-305毫米
19-21毫米
104-115毫米
145-189毫米
30-33毫米

近种区别

该种与丽色奇鹛(Heterophasia pulchella)相似,但丽色奇鹛体型明显为小,尾亦较短,中央尾羽为赭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暗灰色端斑。翅上无白色翅斑而具赭褐色斑。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鉴别。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沟谷林中。常成对或成3.5只至10余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多达20只的大群(郑作新等1987),多在乔木树冠层枝叶间,尤其喜欢在开花的树上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有时也沿树干攀缘觅食,并不时发出响亮的叫声。
食性:主要以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花、植物果实和种子。
叫声:吵嚷,不停地发出尖声的唧啾叫tsip-tsip-tsip-tsip,间杂着颤鸣。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盂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盈江、潞西、澜沧和绿春等地)和广西。

繁殖方式

繁殖于海拔1000-2400米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松树侧枝末端枝权上,隐蔽很好,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有细根。卵的大小为24.5毫米×18.3毫米。

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长尾奇鹛云南亚种
Heterophasia picaoides cana
Riley,1929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缅甸东部和南部、泰国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
长尾奇鹛指名亚种
Heterophasia picaoides picaoides
Hodgson,1839
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和缅甸东北部。
长尾奇鹛马来亚种
Heterophasia picaoides wrayi
Ogilvie-Grant,1910
分布于马来西亚。
长尾奇鹛苏门答腊亚种
Heterophasia picaoides simillima
Salvadori,1879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