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嘴地雀
尖嘴地雀(学名:Geospiza difficilis):简称喙雀或吸血雀。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4厘米,体重20克。羽毛浅褐色或黑色。该鸟具有尖而有力的喙。喜欢叮啄特定鸟类的翅膀根部,吸食血液。由于其非凡的食性而著名。它不像秃鹰、角鸮或者其它大型的吃肉鸟类,吸血雀看起来就像是人类后花园常飞来飞去的可爱的小鸟。体重不到一盎司,也没有鲜艳的羽毛和尖锐的爪子。
生存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雀鸟的喙已经进化,和各自的吃食相匹配。这些鸟是进化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典范,所以为什么它们有时被称为达尔文雀。仅分布于加拉帕哥斯群岛的几个岛屿。
形态特征
尖嘴地雀属小型鸣禽,体长14厘米,体重20克。浅褐色或黑色。鸟具有尖而有力的喙。是一种独特的鸟类,由于其非凡的食性而著名,已经赢得“吸血鬼雀”的险恶名称。像加拉帕戈斯地雀属(Geospiza SP)的其他地雀一样,成年雄鸟的羽毛是全黑的,而雌鸟 则是棕色并有条纹。然而,这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在外观上的表现和生态学的差异,比任何其他达尔文雀的变化更大。有一些亚种在外观上和仙人掌地雀(Geospiza scandens)很像似,尤其悠久的尖喙相似,其他物种较轻,也有一个亚种更接近相似的小地雀(Geospiza fuliginosa)。
在繁殖季节,对于不同物种的地雀之间,资源竞争可能会非常激烈。这也是推动该物种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水平的原因。对资源的竞争一直是达尔文雀进化的原动力。通过不同雀物种共栖一岛的鸟喙的尺寸大相径庭,与当地相同物种彼此隔绝在独立岛屿的鸟喙的尺寸相比,就可得出进化论的证据。
栖息环境
尖嘴地雀栖息于干燥开放的文曼岛和达尔文岛,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仙人掌和灌木巴豆植被为主;在二个较大的岛屿,尖嘴地雀生活在高海拔的崖花椒(Zanthoxylum fagara)林中,并穿插着低增长的植被开放的地块。
生活习性
习性地栖,主要食植物仙人掌,喜欢叮啄特定鸟类的翅膀根部,吸食血液。吸血雀最初进化出与加拉帕哥斯群岛上其他海鸟的共生关系。它们帮助其他海鸟寻找身上的寄生虫,找到后就作为自己的食物。这种拥有锋利喙部的鸟类在其他鸟类身上寻找寄生虫的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对方流血。它们发现,血液比虫子更美味。于是,它们最终进化出这种吸血的习惯。
由于可食用的种类不同,地雀锋利的鸟喙在高岛和低岛之间发生了变化。地热低并且气候干燥的岛屿,鸟群主要以种子为食,它们也从一些不寻常的来源增加自己的饮食范围。在文曼岛和达尔文岛等小型和偏远的岛屿,这个物种经常吸食大量的海鸟,特别是鲣鸟的血。这些猎物的体重可能是吸血雀的50倍。它们伏在较大的鸟背上,用其长而尖的喙啄那些鸟的羽轴,直到血液开始流动。此外,尖嘴地雀还喜欢捕食海鸟的蛋,或者以岛上特有的从仙人掌及花蜜为食物。相比之下,尽管在高海拔尖嘴地雀也取食种子,但主要觅食方向还是在有垃圾的地方啄食或猎取丰富的无脊椎动物。
尖嘴地雀指名亚种(Geospiza difficilisdifficilis)生活在文曼岛上 。岛上这些鸟类已经进化出一种奇怪和或许有点令人反感的行为——在蓝脚鲣鸟和其他鸟类的巢穴里啄食血液。
文曼岛的气候一年中极为干燥的时间最多,那些产自雨水的短暂的种子很快被鸟雀吃掉。由于生存环境长期干旱,鸟雀发展出非同寻常的行为,它们用非常尖锐的喙啄其他鸟类羽毛基部的皮肤,直到将血抽出。其他雀排队在诱杀后面,只要一离开另一个就会取代它的位置。从理论上讲,这种行为从以前吃住的羽毛内的寄生虫的啄食行为演变。奇怪的是它们的觅食不会出现或损害鲣鸟。这种别称吸血雀的尖嘴地雀却无法对鲣鸟的蛋啄食,这是因为鲣鸟在产卵时会释放润滑液。雀类是没有强大到足以破解鸟卵,无法让其滚动,直到摔破和裂纹。
分布范围
尖嘴地雀仅分布于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 是加拉帕戈斯特有的物种,它们分布于文曼岛、达尔文岛、圣地亚哥岛,平塔岛和费尔南迪纳岛,在这些岛屿的高山和低洼处均有其踪影。以前也有种群生活在圣克鲁斯岛、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圣玛丽亚岛和伊莎贝拉岛的高海拔地区(然而可能有一个族群仍然生存在伊莎贝拉岛的火山区)。
繁殖方式
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达尔文雀是普遍的机会主义者,降雨量高,食物丰富时产卵最丰富也最多。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领土范围小,在其领地夫妻共同建立在一个灌木或仙人掌的小圆顶状窝。平均每个巢产3枚卵,12天左右孵化。雏鸟大多仅吃昆虫,大约两周后离巢。
亚种分化
尖嘴地雀(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尖嘴地雀费尔南迪纳岛亚种
Geospiza difficilis debilirostris
Ridgway, 1894
2
尖嘴地雀指名亚种
Geospiza difficilis difficilis
Sharpe, 1888
3
尖嘴地雀文曼岛亚种
Geospiza difficilis septentrionalis
Rothschild & Hartert, 1899
种群现状
栖息地被人类破坏,在圣克鲁斯岛、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圣玛丽亚岛和伊莎贝拉岛的尖喙地雀已经灭绝。正如许多加拉帕戈斯特有的动植物,剩下的种群正受到栖息地丧失,以及人类引进的哺乳动物和疾病带来的潜在威胁。幸运的是,尖喙地雀种群看来还是稳定的。
对于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意义,加拉帕戈斯群岛被设定为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因此,这些岛屿的原生动植物属于高优先级别的保护范畴。此外,达尔文基金会的科学家也在继续对达尔文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其得到长期的保护。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相关报导
在太平洋深处有一座满是岩石的伊莎贝拉岛,岛四周1000公里内除了海水就是海水。伊莎贝拉岛的文曼岛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前哨,这里气候酷热,红树木枝繁叶茂,生活着一群一群的“吸血鬼”。它们被称为“吸血雀”,体型小巧,除了吃食一些植物的种子和动物幼虫外,还以叮啄一些大型鸟类的羽毛根部,吸食血液为生,如蓝脚鲣鸟。吸血雀实际上是尖嘴地雀的一个亚种,它们具有尖利的喙,特别热衷于攻击巢中的鲣鸟雏鸟,更为穷凶极恶的是,吸血雀会成群结队地叮啄、吸血,而受害者却几乎不会反抗。有人推测,这一叮啄过程可能是一方接受了寄生虫清除服务,而另一方却在服务中神使鬼差地发现,更深一点的叮啄能获得血液的丰富营养。又或许,反抗吸血雀根本是徒劳的。在这样一个炎热、干燥的小岛上,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吸血雀的嗜血习性令它们可以捱过最干燥的月份,成为整个岛的统治者。在进食高峰期,吸血雀会在猎物身后排好长队,耐心地等待饱食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