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鸥科
燕鸥科

燕鸥科

鸥科分为鸥和燕鸥两大类,常被进一步划分为鸥科和燕鸥科两科。鸥科是人们最熟悉的海洋鸟类,如海鸥。鸥科在沿海和内陆水域活动,分布遍及全球,有些种类如北极燕鸥每年都往返与南北两极之间,是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燕鸥科鸟类具有南北及东西方向迁徙的习性。美国鸟类学家联合会将燕鸥科、贼鸥科及剪嘴鸥科归类为鸥科的亚科。

科属信息

Sternidae

下属鸟种

0种

燕鸥科简介

鸥科分为鸥和燕鸥两大类,常被进一步划分为鸥科和燕鸥科两科。鸥科是人们最熟悉的海洋鸟类,如海鸥。鸥科在沿海和内陆水域活动,分布遍及全球,有些种类如北极燕鸥每年都往返与南北两极之间,是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燕鸥科鸟类具有南北及东西方向迁徙的习性。美国鸟类学家联合会将燕鸥科、贼鸥科及剪嘴鸥科归类为鸥科的亚科。

燕鸥科个子较小,身体更瘦,翅膀特别窄,而且尾巴是分叉的,如燕尾一般,它们也因此得名燕鸥。其实,燕鸥是一类鸟的统称。先前鸟类学家曾将它们归入鸥科,而依据最新的遗传分析检测,则把它们单独划为燕鸥科,包括40多种,体型差异很大,最小者白额燕鸥身长不过20厘米多一点,而大型种类如大凤头燕鸥能有40多厘米,它们绝大多数英文名中都带有“tern”一词。多数种类的燕鸥身体背部以蓝灰色为主,脸和身体腹面白色,头顶有个黑色的“帽子”,也有通体洁白的种类,如白玄鸥。

燕鸥科生活习性

燕鸥类为广布全球的水鸟,世界上共10属44种,中国有7属19种。

燕鸥科鸟类具有南北及东西方向迁徙的习性。具有东西迁徙习性的有乌燕鸥和红嘴巨鸥。普通燕鸥、白额燕鸥以及须浮鸥等常见种繁殖范围在中国大多在北方,迁徙至东部沿海越冬。红嘴巨鸥繁殖于中亚、西伯利亚中部以及中国的东部,越冬于中国东部以及印度支那。白翅浮鸥繁殖于南欧及波斯湾,横跨亚洲至俄罗斯中部及中国,冬季南迁至非洲南部,并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偶至新西兰。

繁殖于我国北方或更北的地区的有鸥嘴噪鸥、须浮鸥及黑浮鸥,大多在中国东部沿海越冬,每年3月下旬迁到繁殖地,4月下旬~7月上旬为繁殖朋,9月中下旬陆续迁飞至东部沿海越冬繁殖范围广布的物种有普通燕鸥、白额燕鸥及内翅浮鸥,繁殖期为4月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陆续迁飞至越冬地。

燕鸥科分类地位

科属划分分歧:

鸥科是人们最熟悉的海洋鸟类,在沿海和内陆水域活动,分布遍及全球,有些种类如北极燕鸥每年都往返与南北两极之间,是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鸥科分为鸥和燕鸥两大类,常被进一步划分为鸥科和燕鸥科两科。

燕鸥科:燕鸥科在郑作新(1987,1994,2000)等著作中均将归列入鸥科鸟类。但由于燕鸥科鸟类的翅型尖长,尾羽呈叉尾型,嘴形尖细等显著特征,可与鸥科鸟类相区别。新近出版的书均单列为燕鸥科(郑光美主编,2002,2006)或燕鸥族(约翰·马敬能等,2000)。

美国鸟类学家联合会将燕鸥科、贼鸥科及剪嘴鸥科归类为鸥科的亚科。

燕鸥科鸟类中云南记录有燕鸥属(Sterna)的黄嘴河燕鸥(S. aurantia)、黑腹燕鸥( S. acuticauda)、白额燕鸥(S . albifrons)等3种。其中黄嘴河燕鸥和黑腹燕鸥两种,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为留鸟。在滇西瑞丽江、龙川江和大盈江等河谷地区,常见成群在河面上飞翔,伺机俯冲捕食小型鱼虾及水生昆虫等。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和缅甸等地区。

燕鸥科区别燕鸥

燕鸥是海鸥中的一种。一般海鸥可分为两类:尾巴圆形的一类为鸥,而尾巴叉形像剪刀的一类则为燕鸥。鸥类以死鱼虾为食,取食行为类似于秃鹫;而燕鸥则以活鱼虾为食。但是它们都是优秀的飞行家,脚上长着蹼和防水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