䳍科
䳍科
Tinamous

䳍科

䳍科(学名:Tinam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古颚总目下的一个科,分为9属47种,是古颚总目各种鸟类中体型最少的种类,特征是脚掌大而体型圆。体重1.5-2千克;体长15-50厘米。在外观上看起来像鸡。羽毛颜色范围从浅棕色、深棕色到灰色,通常带有深色斑点或条纹图案。两性看起来很相似,实则雌性可能稍大一些,羽毛图案更明显。身体特征包括头小,喙薄,脖子细长,翅膀和尾巴均短,腿粗、中等长,有三个短的前脚趾和一个指向后的脚趾,要么抬高要么不存在。

科属信息

Tinamidae
Tinamous

下属鸟种

47种

䳍科简介

䳍科(学名:Tinam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古颚总目下的一个科,分为9属47种,是古颚总目各种鸟类中体型最少的种类,特征是脚掌大而体型圆。体重1.5-2千克;体长15-50厘米。在外观上看起来像鸡。羽毛颜色范围从浅棕色、深棕色到灰色,通常带有深色斑点或条纹图案。两性看起来很相似,实则雌性可能稍大一些,羽毛图案更明显。身体特征包括头小,喙薄,脖子细长,翅膀和尾巴均短,腿粗、中等长,有三个短的前脚趾和一个指向后的脚趾,要么抬高要么不存在。
该科鸟类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尤其是亚马逊盆地。在北方,它们往往是森林或林地鸟类,而在南方,它们更喜欢开阔的栖息地。是能够在地面上行走和快速奔跑的走禽。是一些弱小的飞行者,短距离飞行笨拙但迅速。大多数物种栖息在地面上,也有一些栖息在树上。食物主要包括种子、根、果实和节肢动物,但有些物种吃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青蛙和老鼠等。该科形成了南美洲的主要陆生鸟类群,属于新热带地区的陆禽。分布于南美洲和中美洲。

䳍科形态特征

䳍科的鸟类体重1.5-2千克;体长15-50厘米。在外观上看起来像鸡。羽毛颜色范围从浅棕色、深棕色到灰色,通常带有深色斑点或条纹图案。两性看起来很相似,虽然雌性可能稍大一些,羽毛图案更明显。身体特征包括头小,喙薄,脖子细长,翅膀和尾巴均短,腿粗、中等长,有三个短的前脚趾和一个指向后的脚趾,要么抬高要么不存在。䳍鸟具有固颌型(dromaeognathous)上颚(宽阔的犁骨防止基部蝶骨与翼状骨和腭骨连接)。它们行动灵活,能够飞行;具有充气的骨骼,长有隆起的胸骨(carinate sternum),有16-18节颈椎和融合的胸椎。基蝶骨与翼状骨相连形成基突。膝肘条纹斑状,鼻孔是全鼻孔(完整,不深裂)或分裂鼻孔(骨性鼻孔的后缘裂到或超出前颌骨),鼻孔不透水,存在鼻中隔。尾端腺(油腺)小而簇生。

䳍科栖息环境

该科鸟类最大的物种集中在热带地区,尤其是亚马逊盆地。在北方,它们往往是森林或林地鸟类,而在南方,它们更喜欢开阔的栖息地。该科形成了南美洲的主要陆生鸟类群,在那里它们在生态上主要取代了鸡形目,没有其他鸟类家族具有可比的多样性、分布或栖息地适应性。美洲鸵鸟属仅在开阔的乡村发现,凤冠雉属和肉垂冠雉属通常仅限于森林,而雉科仅以该地区北部的少数物种为代表。

䳍鸟出现于广泛的栖息地。山䳍属(Tinamus)、斑䳍属(Nothocercus)和穴䳍属(Crypturellus)的成员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斑䳍属喜欢高海拔地区,而大多数其他属的成员生活在草原、丘陵、山地森林和稀树草原中。山䳍属(Tinamotis)和斑䳍属更喜欢高海拔栖息地,高达5,000米,而其他草原的䳍属具有广泛的海拔范围。山䳍属栖息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墨西哥的热带地区,除了水生、白雪覆盖和真正的沙漠栖息地,以及巴塔哥尼亚的最南端。

䳍科生活习性

主要是能够在地面上行走和快速奔跑的走禽。是一些弱小的飞行者,短距离飞行笨拙但迅速。大多数物种栖息在地面上,也有一些栖息在树上。该科鸟类可以通过站立或蹲伏不动,或不显眼地走进茂密的植被来躲避捕食者。然而,如果被发现或受到惊吓,它们通常会从藏身之处飞出,伴随着特有的嘈杂的翅膀拍打声,落入不远处的隐蔽植被中。

䳍鸟主要被认为是独居的,但在繁殖季节之外,可能会聚集成小型的觅食团体、家庭群体或多达100只成鸟的群体。雌性族群似乎稳定,可能会持续几年。发声由定型的多音节口哨组成。雄性和雌性的叫声相似,但可以辨别。

会用鸟喙挖掘地面下的食物,食物主要包括种子、根、果实和节肢动物(昆虫、蜘蛛、白蚁、蜱),但有些物种吃小型脊椎动物(蜥蜴、青蛙、老鼠)。天敌是食肉动物,包括人类、狐狸、犰狳和臭鼬。

䳍科分布范围

䳍科是完全新热带的,所有47种都生活在南美洲、墨西哥和中美洲。最北端物种的范围延伸到墨西哥,但不会比北回归线更北。智利䳍鸟已被引入复活节岛。最大的物种群集中在热带地区,尤其是亚马逊盆地。

䳍科繁殖方式

䳍科鸟类被认为是一夫多妻的。在繁殖季节开始时,雄性建立并保卫领地,而雌性可能会结成联盟(最多4只雌性)来寻找雄性。一旦雌性找到潜在的配偶,就可能发生交配。雄性与每只雌性交配,雌性在雄性的巢穴中各产3-4枚卵,然后雌性离开去与下一个雄性交配并产卵。雄性孵化期17-21天,然后提供育雏护理1-2个月。雏鸟是早熟性的,并在孵化后不久就可以自己进食。

䳍科的鸟卵以其美丽的光泽和深沉的单色颜色而闻名,从红色或紫黑色到天蓝色或亮绿色。巢是地下的浅洼地,通常位于草或树的底部附近。某些物种的繁殖季节很明确,在每年的4月份,而其他物种则可能全年繁殖。每窝产卵从1-16枚不等,较大的巢可能是多个雌性在同一个巢穴中产卵的结果。

䳍科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
濒危(EN)1种;易危(VU)5种;近危(NT)4种;无危(LC)37种。
种群现状
䳍科的鸟类有一些因其肉质而被猎杀,这些肉质因其柔软和风味而备受推崇。在1900年代初期,在欧洲和加拿大,䳍鸟被当作野鸟饲养。来自阿根廷的冷冻䳍鸟在美国作为南美鹌鹑出售。一些䳍鸟被认为适合产蛋,但尽管在欧洲圈养繁殖成功,但驯化并未成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包含11种䳍鸟,其中两种红脚穴䳍智利亚种和秘鲁斑䳍(Crypturellus erythropus saltuarius、Nothoprocta kalinowskii)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对野生种群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狩猎和采集;外来入侵物种和土地及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