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鹤科
鹭鹤科
Kagu

鹭鹤科

鹭鹤科(学名:Rhynochetidae)为单型科,科下仅一种即鹭鹤。体型粗短,长约55厘米。大体呈灰色。头顶具羽冠。喙、腿和眼橙红色。鼻孔覆有骨板。蓬松的翼羽上有黑、白和赤褐色的隐纹。鹭鹤的圆翅在外形上虽不像其他走禽那般退化,但缺乏足够的肌肉组织,故难以飞行;双翅只是用来示爱及协助奔跑,也可用于滑翔。鹭鹤血液中的红血球只有与其他鸟类的三分之一,而红血球内的血红素却有三倍之多。

科属信息

Rhynochetidae
Kagu

下属鸟种

1种

鹭鹤科简介

鹭鹤科(学名:Rhynochetidae)为单型科,科下仅一种即鹭鹤。体型粗短,长约55厘米。大体呈灰色。头顶具羽冠。喙、腿和眼橙红色。鼻孔覆有骨板。蓬松的翼羽上有黑、白和赤褐色的隐纹。鹭鹤的圆翅在外形上虽不像其他走禽那般退化,但缺乏足够的肌肉组织,故难以飞行;双翅只是用来示爱及协助奔跑,也可用于滑翔。鹭鹤血液中的红血球只有与其他鸟类的三分之一,而红血球内的血红素却有三倍之多。

鹭鹤是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的一种鸟类,栖息在山区密林中。常于夜间发出响亮而尖锐的“咯咯”声。主要在地面(通常在落叶层里)捕食倍足纲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小晰蜴。它们觅食时会仔细观察和倾听猎物的动静,然后头迅速一探将猎物捕获;或者,它们有时会将落叶拨开,用喙掘进土壤中。每逢繁殖季节,它们会张开翅膀,展现上面的色彩,跳起优美的舞蹈。

鹭鹤已处于濒危状态。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猫狗的引入、伐木和狩猎等活动给鹭鹤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物种,在新喀里多尼亚受到全面的保护。

鹭鹤科形态特征

成鸟羽色为明亮的灰白色(森林走禽一般颜色偏暗)。羽冠长而蓬松,炫耀或抖落粉尘时可以竖立。喙、腿桔红色,眼深桔红色。 [1] 翅上覆羽和尾部羽色较深,呈灰蓝色。下体大致白色,仅喉和胸部杂有少量浅灰羽毛。翅形大,展开时可见初级飞羽上有明显的黑、白交错斑纹。喙基部有保护鼻孔的胼胝状组织覆盖(该特征任何其他鸟类都不具备),周围散布几缕嘴须。

雌鸟类似雄鸟,但稍有异形,主要差别在初级飞羽的斑纹上。

成鸟长约55厘米,重700~1000克。翼展77.5厘米。

幼鸟类似成鸟,但羽毛具更多细小的棕色条纹。渐变为成鸟羽毛约需2~3年。

鹭鹤科栖息环境

栖息于从潮湿林到灌木林等的各种森林类型。分布海拔0~1400米。在分布海拔的中段,尤喜林下植被开阔的潮湿森林;在海拔低段,也会选择较干燥的森林地带。

鹭鹤科生活习性

鹭鹤是完全肉食性的,吃多种的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蜗牛及蜥蜴。它们也会吃幼虫、蜘蛛、蜈蚣及昆虫,如草蜢及甲虫。它们大部份的食物都是来自叶堆或土壤,其它的则来自植物、旧树木及岩石。鹭鹤有时也会到浅水区觅食。它们会在地上静默不动监视猎物。

鹭鹤科繁殖方式

鹭鹤是一夫一妻制的,且是地盘性的,占约10~28公顷。它们的巢很简单,只是一堆叶子,有时甚至只在地上生蛋。它们并不会收藏鸟巢,但会选择在近树干或植物的位置筑巢。它们每次会生一只蛋,蛋呈灰色及重60~75克。父母会一同孵蛋,每24小时及约于中午时段换手。它们孵蛋时会坐着不动,只会间中快速的觅食及呼叫伴侣换手时才会离开。孵化期为33~37天,以蛋的大小来算是较长的时间。年长的幼鸟会帮助喂养雏鸟。

鹭鹤科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EN),2012年评估。

鹭鹤科生物分类

鹭鹤的分类有很多争议,很多时与鹤形目连上。它们最初因其粉羽毛、形态及DNA-DNA杂交数据而被分类在鹭科中。

一般认为鹭鹤是与新西兰已灭绝的adzebill及南美洲的日鳽是近亲。研究发现日鳽是鹭鹤的姊妹分类,但这项研究的分类没有用上传统的鹤形目,而是使用了一个包括麝雉、鸠鸽科、夜鹰目、火烈鸟、鹲属、雨燕目、沙鸡科及鷿鷈科的新分支。所以这个分支只是一个集大成的分支,其内部关系并没有明确解释。不论怎样,鹭鹤及日鳽组成了一个冈瓦那大陆的鸟类分支。

鹭鹤科种群现状

野生的鹭鹤。鹭鹤的保育要到1948年才受到关注。由于新喀里多尼亚在人类到来前岛内只有甚少哺乳动物,故它们特别受到入侵的野猫、猪及狗的威胁。大家鼠是雏鸟死亡的主因,其中占了55%。它们衰落的起头是因不断的猎杀及捕获作为宠物。它们也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物种,在新喀里多尼亚受到全面的保护。

鹭鹤是新喀里多尼亚的特有象征。其独特的歌声每晚也会在电视上播放。它们的生存对当地的经济及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