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口鸱科
蟆口鸱科
Frogmouths

蟆口鸱科

蟆口鸱科又称大林鸱(Podarg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夜鹰目中的一个科,蟆口鸱口裂极大,如同蛙口,口边有须,分布于中亚,东南亚和大洋洲。据了解,蟆口鸱科是高度夜行性鸟类,一般不在白天活动,白天它们半闭着眼睛栖息在树枝上。林鸱利用其羽毛的花纹来伪装成树桩,一旦发现危险便采取类似“冻僵”的姿势使它们更加像一截断了的树桩来躲避危险。而从栖息姿势到“冻僵”姿势的转变也很难被发觉。此鸟类有多个亚种。

科属信息

Podargidae
Frogmouths

下属鸟种

16种

蟆口鸱科简介

蟆口鸱科又称大林鸱(Podarg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夜鹰目中的一个科,蟆口鸱口裂极大,如同蛙口,口边有须,分布于中亚,东南亚和大洋洲。据了解,蟆口鸱科是高度夜行性鸟类,一般不在白天活动,白天它们半闭着眼睛栖息在树枝上。林鸱利用其羽毛的花纹来伪装成树桩,一旦发现危险便采取类似“冻僵”的姿势使它们更加像一截断了的树桩来躲避危险。而从栖息姿势到“冻僵”姿势的转变也很难被发觉。此鸟类有多个亚种。

蟆口鸱科形态特征

本科鸟类英语名为Frogmouths,口盖为索腭型,嘴强而有力,嘴基非常宽阔,上嘴稍曲,端部弯曲成钩状,鼻孔呈狭隙状,被蜡膜掩盖;嘴基具硬须。全身羽毛柔软,羽色较暗并具斑纹。

本科鸟类为典型的树栖鸟类,白天在树枝上休息,夜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空中飞捕食物的能力,不象夜鹰科鸟类能在空中捕食昆虫,而是从树枝和地上取食昆虫,有时也短距离飞行取食正在稍息的甲虫、蝎子、蜈蚣、蜗牛及青蛙等,食物还包括老鼠及小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巢筑于树权上,卵2—4枚,一般呈白色。

全世界记录有2属13种,仅见于东洋界及澳洲界,但不分布于新西兰。我国有1属1种,仅见于云南西部。

嘴强,宽阔而扁平,嘴裂宽大,上嘴先端呈钩状,无嘴须,但嘴基部有长的须状羽,向前伸掩盖呈缝隙状的鼻孔。翅圆,长度中等,第四至第五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尾脂腺。

蟆口鸱科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茂密的森林中。多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伏于树枝上,由于羽色和树枝颜色很相似,一般很难看见,黄昏和晚上才开始活动。食物主要为甲虫、蛾等昆虫,也吃小型鼠类。营巢于树上树杈间,巢由树皮、地衣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1~3枚。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雏鸟晚成性。

蟆口鸱科分布范围

蟆口鸱口裂极大,如同蛙口,口边有须,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

描述:不会错识的中等体型(24厘米),全身褐色、黑色及白色斑驳的鸟种。嘴角巨阔,浅褐色的双眼凝神。体羽为似树皮样的保护色图案。雌鸟较雄鸟多棕色,喉胸部有一由具黑色羽缘的白色羽而成的大型斑块,少斑驳图案。此为中国的一种蟆口鸱。
虹膜-黄褐;嘴-浅角质色;脚-肉色。

叫声:一连串轻柔、嘤嘤作叫的gwaaa声,音调上扬;另有哀怨的变调哨音pheew,音调下抑。

本科全世界共2属13种,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直到澳大利亚。我国仅1属1种,分布于云南。

蟆口鸱科下属生物

蟆口鸱科有2属12~14种,其中蟆口鸱属有3种,分布于大洋洲,体型比较大;蛙嘴夜鹰属或称亚洲蟆口鸱属分布于亚洲南部,有9~11种,体型比较小。在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属都有分布,我国仅黑顶蛙嘴夜鹰1种。

据黄河口湿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夜鹰为国际濒危物种,全名为黑顶蛙口夜鹰。据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记载,黑顶蛙口夜鹰学名为黑顶蟆口鸱,我国在1962年滇西考察中捕获一只标本后,再也没有发现过,估计在我国分布种群数量十分稀少。此鸟体色暗淡,为夜行性鸟类,喜食昆虫,眼睛大,喙宽扁,口裂极大,如同蛙口,口边有多条长须,性凶猛。因极为罕见,《山东鸟类名录》无记载,在我省属首次发现,本次发现可能是山东鸟类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