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鸟科
园丁鸟科
Bowerbirds

园丁鸟科

园丁鸟科(学名:Ptilonorhynchidae)有8属20种。园丁鸟身材结实,脚爪强健,喙粗厚,体型介于椋鸟和小型鸦之间。该科鸟类体羽光亮,雌雄异色。有9个种类的体羽以褐色、灰色或绿色等保护色为主。其余种类的雄鸟为鲜艳的黄色、红色和蓝色,具黄色或橙色的冠;雌鸟为暗淡的褐色、灰色或绿色,腹部有横斑。该科成鸟体长21~38厘米,体重70~230克。一般雄鸟大于雌鸟,但金亭鸟和三种辉亭鸟雄鸟略小。

科属信息

Ptilonorhynchidae
Bowerbirds

下属鸟种

27种

园丁鸟科简介

园丁鸟科(学名:Ptilonorhynchidae)有8属20种。园丁鸟身材结实,脚爪强健,喙粗厚,体型介于椋鸟和小型鸦之间。该科鸟类体羽光亮,雌雄异色。有9个种类的体羽以褐色、灰色或绿色等保护色为主。其余种类的雄鸟为鲜艳的黄色、红色和蓝色,具黄色或橙色的冠;雌鸟为暗淡的褐色、灰色或绿色,腹部有横斑。该科成鸟体长21~38厘米,体重70~230克。一般雄鸟大于雌鸟,但金亭鸟和三种辉亭鸟雄鸟略小。

分布仅限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栖息地包括雨林、桉树林、相思森林以及灌木丛。食物为果实、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蜥蜴和其他鸟的幼雏。

科内园丁鸟属的3个种类为单配制,具领域性,其余17种据悉或据推测为一雄多雌制。一雄多雌种类的雄鸟负责搭建“求偶亭”,这一充满智慧和美感的行为使它们长期以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事实上,近来证实园丁鸟确实比分布在同一动物地理区、生态环境相似、同等体型的其他鸣禽拥有相对更大的脑,并且筑求偶亭的园丁鸟种类的脑比不筑亭种类的脑大。

园丁鸟的求偶亭结构常复杂,装饰很有“品位”,以至干早期的欧洲移民者根本不相信这是鸟筑的,而是以为某些妇女为了哄小孩特意搭建了这样的结构。新几内亚人对园丁鸟的勤勉和 “艺术才华”非常欣赏,将它们的 行为比做男子娶妻的贵重“彩礼”。不过,雄鸟所筑的求偶亭与营巢无关,后者完全是雌鸟的事。

园丁鸟科物种学史

园丁鸟最早引起世界鸟类研究界的注意是在16世纪,当时一队欧洲人到达了神秘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从当地居民手中购买到了园丁鸟的皮。因其羽色艳丽,曾被认为是极乐鸟的一种。

对园丁鸟的系统研究和命名,则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已有20种园丁鸟被命名,如金亭鸟、斑园丁鸟、齿嘴园丁鸟、冠园丁鸟、白耳园丁鸟、缎蓝园丁鸟、大亭鸟、纹园丁鸟等。

根据DNA分析,鸣禽类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大陆。这个古陆包括了现在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5000万至60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两个大陆板块分离,园丁鸟可能就开始了其独特的进化历程。

主流观点将园丁鸟独立为一科,不过鸟类学家曾一度把园丁鸟划归在极乐鸟科。也有研究者认为,4500万年前园丁鸟与琴鸟和薮鸟开始与共同的祖先分离,在进化路上分道扬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园丁鸟是在2800万年前与极乐鸟、琴鸟和薮鸟从共同的鸦科鸟类祖先分离,在2400万年前开始了自身科属内的演化。

园丁鸟科形态特征

各种园丁鸟的尺寸和重量从金亭鸟(Prionodura newtoniana)的22厘米、70克到大亭鸟(Chlamydera nuchalis)的40厘米、230克不等。

最大的园丁鸟为大亭鸟,最小的是金亭鸟,后者比前者轻小30%~40%。在同一种类中,雄鸟通常比雌鸟重而大,但金亭鸟和辉亭鸟属的种类例外。全科有多达50~60种不同的体羽模式,因为20个种类中绝大部分既有幼鸟体羽模式又有雄性成鸟模式与雌性成鸟模式,有些种类甚至还有雄性亚成鸟模式。单配制的园丁鸟属种类为性单态,而一雄多雌制的种类基本为不同程度的性二态。园丁鸟属种类两性相似,通体绿色,在胸、翅、尾、头、喉部位带斑点。一雄多雌的齿嘴园丁鸟两性也相似,为上体黄褐色、下体灰白色且有大量褐色条纹。其他林栖性一雄多雌种类的雄鸟则色彩缤纷:有闪烁着金色、橙色和黑色光芒的,如辉亭鸟、贝氏辉亭鸟、黄头辉亭鸟和阿氏园丁鸟,有呈蓝黑色的,如有名的缎蓝园丁鸟;有呈夺目的金黄色和橄榄色的,如金亭鸟,也有全身褐色但冠为对比鲜明的橙色或黄色的,如褐园丁鸟属的大部分种类。居干草地和干旱林地的斑大亭鸟、大亭鸟、浅黄胸大亭鸟和黄胸大亭鸟则浑身为暗淡的灰色或淡褐色,小簇的项羽呈粉色。一雄多雌制种类的雌鸟体羽模式具隐蔽性,多斑纹,常为横斑或点斑,羽色暗淡,主要为褐色、橄榄色或绿色。幼鸟和未成鸟的体羽模式一般与雌性成鸟相似。一雄多雌种类的雄鸟出生后需要7年才能长齐成鸟体羽。与一般鸣禽9~10牧次级飞羽不同的是,园丁鸟有11~14枚次级飞羽(包括第3列飞羽),而它们的泪腺(头颅的一部分,在眼眶附近)之大只有琴鸟能与之相比。

园丁鸟科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温带和山区的雨林、河边林地和稀树林地,以及岩石峡谷、草地和干旱地带。

大部分园丁鸟栖息于湿林中,其中阿氏园丁鸟(这种鸟于1940年才被发现)出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森林中。有几个种类的分布范围极为有限,如贝氏辉亭鸟只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阿德尔贝特山脉,金亭鸟和齿嘴园丁鸟仅见干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热带地区阿瑟顿台地及周围900米以上的雨林中。有些种类,特别是新几内亚的辉亭鸟和澳大利亚的斑大亭鸟和大亭鸟,分布范围广泛而连续。而其他多数种类的分布区相当零碎。有15个种类栖息于热带湿林、山区雨林、雨林边缘地带、硬叶林,5个大亭鸟种类生活于河边林地、稀树林地、岩石峡谷、草地和半干旱地带。单配制的园丁鸟属的某个种类可能会与一个或多个一雄多雌制的种类同域分布。

园丁鸟科生活习性

绝大多数园丁鸟以食用果实为主,但也会摄取花、花蜜、叶、节肢动物(主要为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无花果是澳大利亚园丁鸟属种类的主食。动物性食物对一雄多雌制种类的雏鸟而言非常重要,母鸟会喂以某种特定的动物(如蝉、甲虫、小蜥蜴或蝗虫)。与极乐鸟不同,园丁鸟不用脚爪来抓持或处理食物及其他东西,也不以回吐的方式给雏鸟喂食。园丁鸟属的种类会将果实储存在领域内,某些一雄多雌制种类的雄鸟则将果实储藏于求偶亭。

园丁鸟的喙基本上乃通化的杂食类的喙,结实、强健,而不像极乐鸟的喙那样特化。例外的是黄头辉亭鸟的喙细长,这明显是为了适应食花蜜的习性。而齿嘴园丁鸟的喙似隼的喙,适于食叶。这种鸟在冬季会食入大量的树叶,用它们结实而“具齿”的喙来撕裂叶和茎。它们的颌骨内表面有复杂结构,可咀嚼叶子,这在鸣禽中很罕见。辉亭鸟属、蓝园丁鸟属和大亭鸟属的一些种类在冬季会聚集成群,有可能入侵果园。缎蓝园丁鸟还会成群地在地面觅食草本植物。其他一雄多雌制的大部分种类似乎为定栖性,在冬季往往独居。

园丁鸟科分布范围

原产地: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有10种园丁鸟仅生活在新几内亚,有8个种类见于澳大利亚,还有2个种类在这2个地区均有分布。

园丁鸟科繁殖方式

雄园丁鸟(园丁鸟属种类除外)通过清整场地、搭建和装饰求偶亭来吸引异性,并可能还用以向雄性对手示威。筑亭种类为一雄多雌制,雄鸟以鸣声和(或)绚丽的体羽吸引尽可能多的雌鸟来到它们的求偶亭,求偶亭对它们的成功繁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雌鸟在选择雄鸟时会辨别评估它们鸣叫的频率和强度、对求偶亭的呵护程度、亭本身的质量和(或)数量、亭的装饰以及它们的炫耀行为和体羽。最终,年长资深的雄鸟往往得到雌鸟的青睐,最有可能获得与多只雌鸟交配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色彩绚丽的种类其雄鸟只筑一般的求偶亭,而着色相对暗淡的雄鸟筑的亭则大而复杂。求偶亭的选址往往需要符合一种或多种微环境特征。直至不久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一雄多雌制种类的雄鸟会形成集体炫耀的展姿场,相关的群体聚集在某些求偶亭炫耀。然而这样的推测只在齿嘴园丁鸟中得到了证实。雄齿嘴园丁鸟会在森林地面的落叶层清出一坱求偶区域,铺上绿叶,叶子颜色较浅的一面朝上,然后几乎持续不停地鸣叫,吸引雌鸟前来。由于它们的求偶区域在栖息地中呈不均匀分布,于是在某些地区便产生了密集的炫耀群体,从而形成了展姿场。而对黄头辉亭鸟、缎蓝园丁鸟、浅黄胸大亭鸟、冠园丁鸟、阿氏园丁鸟和金亭鸟的研究发现,这些种类并不形成集体炫耀的展姿场,它们的求偶亭分布均匀。斑大亭鸟则会在某些栖息地形成展姿场。

求偶亭的亭址往往会使用数十年,雄性成鸟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度,如有些缎蓝园丁鸟的亭址已使用了长达50年时间。雄性未成鸟要当五六年的“学徒”,它们参观成鸟的求偶亭,然后搭建简单的“实习”亭来锻炼手艺。筑亭本领不是天生的,至少从对锻蓝园丁鸟的研究中可断定其很大程度上为后天习得。

在所研究的筑亭种类中,雄鸟仅维护求偶亭及周围区域,而雌鸟只维护它们的巢址。雌鸟会连续数年使用同一处巢址。巢通常是以粗树枝为框架、辅以干树叶和细枝筑成的碗状结构,里面衬以植物卷须和其他类似的柔软物质。冠园丁鸟和金亭鸟的巢平均离地面2米,而缎蓝园丁鸟和齿嘴园丁鸟的巢离地面达15米。卵为椭圆形,浅色无斑或彩色带虫迹形。无论是单配制抑或是一雄多雌制的种类,窝卵数均为1~3枚(就平均窝卵数而言,澳大利亚的种类比新几内亚的种类高)。园丁鸟隔天产1枚卵,孵化期为21~27天。在单亲和双亲种类中,亲鸟白天用干孵卵的时间平均都为70%。雏鸟留巢期为17~30天,亲鸟昼间照顾雏鸟的时间在澳大利亚园丁鸟属的种类中为31%~36%,在一雄多雌制的种类中为16%~30%。无迹象表明园丁鸟会在一个繁殖期内成功育2窝雏。雏鸟在会飞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依赖干亲鸟的照顾。单配制的园丁鸟属种类常年维护它们的领域,配偶会生活在一起数年(如果不是终生的话)。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看雏,但喂雏。

一且能长成成鸟,那么园丁鸟的平均预期寿命会相当长,一些个体可存活20~30年。

园丁鸟科种群现状

尽管由干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导致有几种曾分布广泛的澳大利亚园丁鸟种类失去了部分分布区,但尚无种类成为稀有种或受胁种,大部分园丁鸟的数量保持稳定。因此,2000年的《澳大利亚鸟类行动计划》并没有将园丁鸟列入在内,只是提到了西大亭鸟的一个亚种因分布范围有限而“接近面临威胁”。而在新几内亚的种类方面,贝氏辉亭鸟和阿氏园丁鸟为受胁种类,其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以及近年来家猫、野猫和其他外来脊椎动物的扩散。

园丁鸟科保护级别

园丁鸟科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其中阿氏园丁鸟(Archboldia papuensis)为近危物种(NT),贝氏辉亭鸟(Sericulus bakeri)为易危物种(VU)。其余18种属无危物种(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