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科
鸨科

鸨科

鸨科(学名:Otididae)是鸨形目、鸨科的中型至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者站立高度超过1米,体重达10千克。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栖息于热带开阔草地或有灌木覆盖的平原上,通常海拔低于2000米。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沙漠物种通常是独居的,但其他物种则可能迁徙相对群居。其他鸟类一样,冬季的鸟群更大。适应了干燥的环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

科属信息

Otididae

下属鸟种

26种

鸨科

鸨科(学名:Otididae)是鸨形目、鸨科的中型至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者站立高度超过1米,体重达10千克。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鸨科
栖息于热带开阔草地或有灌木覆盖的平原上,通常海拔低于2000米。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沙漠物种通常是独居的,但其他物种则可能迁徙相对群居。其他鸟类一样,冬季的鸟群更大。适应了干燥的环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会给它们补充一些水份。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捕食各种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蛙、雏鸟、鼠类等,也吃昆虫。分布于非洲、南欧、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动物学史

鸨科 (Otididae Rafinesque, 1815)这个旧大陆的鸟类家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归类在鹤形目(Gruiformes) 的鸟类家族科中,2008年按照其特性顺序分离到自己单独的“鸨形目”(Otidiformes Hackett 等,2008)。

“鸨”这个名字来自“Otis tarda”,意思是“缓慢移动的鸟”。最初是指家族中最北端的,也许不太典型的代表,即大鸨。 实际上,这个词适用于整个家族,因为所有的鸨都有特定的重要的生性和习俗。这些物种适用于广阔的非洲和欧亚草原平原,就像鹤类分布于全世界的沼泽。这些长寿的不是非常多产的鸟类,具有古老的血统,非常接近与飞行能力兼容的吨位和重量限制,在禽类世界中,这是适应稳定栖息地的象征。

非洲是鸨的摇篮,以至于只有四种鸨在别处筑巢——澳大利亚鸨、姬鸨、南亚鸨和黑冠鹭鸨。北非只剩下大鸨和小鸨,它们以不规则的方式分布在欧洲中部和南部。鸨的范围从北非的半沙漠到小亚细亚,再到俄罗斯中部和蒙古。这些北方物种在其栖息地较冷的地区迁徙。阿拉伯鸨仍然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生存,但所有其他鸨都是非洲裔,基本上定居在热带区。

在非洲,有两个不同的地区被认为是不同物种进化的地方:从西南的赞比西河到开普敦和从尼罗河到非洲之角,分别有七种和四种。灰颈鹭鸨和白腹鸨经常出现于这两个地区,尽管后者在撒哈拉大草原地带有一些分散的族群。阿拉伯鸨、棕顶鸨和萨氏冠鸨占据撒哈拉地区,一直延伸到红海沿岸。只有两个物种,黑冠鸨和褐黑腹鸨,在整个非洲广泛分布,尽管由于人类活动,前者已经在许多地区受到限制。
鸨科
鸨科是高度陆生的鸟类,经常看到鸨在平原和草原的植被中缓慢行走甚至一动不动。它们不经常飞行,当它们起飞时,它们能够保持强劲的飞行力。鸨可以很大,但也有一些较小的物种。这些鸟类的雄性以其精心制作的求偶形式,其奇特的外观、跳跃、脚印和戏剧性的表演都极其壮观和富于变化,以此吸引雌性而闻名。

形态特征

鹭鸨属的物种,雄性体型很大很重,身高约一米,体重达到10-24千克,平均约15-18千克。大鸨的体重可达18-24千克,与疣鼻天鹅一样,该物种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在鸨科的所有属中,雌性都比雄性小得多。最小的物种是姬鸨、萨氏冠鸨和小鸨。小鸨的腿和脖子较短,在高高的草丛和花丛中一动不动的时候很难发现它。

鸨科动物有粗壮和逐渐变细的身体,这取决于姿势。腿又长又结实,但脚缺少其他物种用来抓栖木的后脚趾。鸨从不栖于树枝上,在地面上度过一生(除非在飞行中)。鸨有相当长的腿,适合奔跑。 它们只有三个脚趾,没有后脚趾(拇趾)。身体紧凑,呈相当水平的姿势,颈部直立,在腿的前方,就像其他高大的奔跑鸟类一样。
鸨科
鸨科动物许多物种的颈部呈灰色或蓝灰色,后颈部和胸部呈红褐色。头部常呈黑白相间,多数种类有冠羽。体色为隐蔽色,通常上体多为沙色、茶色和皮黄色,带有深褐色或黑色条纹、虫状纹或箭状纹;在开阔区域生活的种类下体常为白色,然而,生活在高植被中的鸨通常有黑色的脖子和腹部,头常为黑色或白色,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雄鸟颈部有黑色羽的鸨如小鸨,或下腹部有黑色羽的鸨如无冠鸨属(Lissotis )和非洲鸨属(Afrotis),羽色的两性异型现象最明显,否则仅为雄鸟的羽色较为鲜艳一些。大鸨属(Otis)、鹭鸨属(Ardeotis)、新鸨属(Neotis)、波斑鸨属(Chlamydotis)、无冠鸨属(Lissotis)和孟加拉鸨属(Houbaropsis) 的雄鸟,在繁殖季节长出纤细的蓬松状态的长胸羽,用以炫耀,其中波斑鸨雄鸟饰羽从颈部两侧垂到胸部,大鸨雄鸟从颏和喉侧长出成束的灰色须状羽,波斑鸨平时隐蔽的冠羽在繁殖期显露。

腿和脚呈暗黄色,喙呈角色,眼睛从深棕色或棕色到黄色不等。一些物种,例如非洲鸨属的成员,有更亮的裸露部分。

鸨科动物每年换羽1次,飞羽从内向外依次更换,有些种类的饰羽在非繁殖季节有第2次换羽。雏鸟为早成鸟,绒羽为淡皮黄至白色,有复杂的褐色条纹或斑点。

栖息环境

鸨科鸟类仅生活在旧大陆开阔或有灌木覆盖的平原上。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地开阔平原,在季节性干旱地区通常海拔低于2000米。其他类型的栖息地也有,例如近沙漠和盐草原,还有茂密的丛林和多荆棘的地区。在温暖地区的种类为留鸟,但常追随降雨而局部迁移或季节性游荡。俄罗斯和欧洲繁殖的种群,严冬时有规律的进行迁徙,迁徙和越冬时都集群。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

生活习性

迁徙
鸨通常是留鸟或分散的,但有些物种具有很强的迁徙性,例如生活在欧亚大陆通过中亚到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的大鸨、小鸨和波斑鸨。这三个物种必须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向南迁移,从草原到温暖的地区。

鸨科的其他物种,主要是留鸟而不迁徙。它们在繁殖季节后进行一些运动,然后从一个地区消失到同一区域的另一个地区。在非洲,鸨经常因降雨而四处游荡,但它们是很坚定的居民,只做短距离的移动。在印度,姬鸨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长途跋涉。最大的物种从地面的低处成群结队的迁徙,而较小的物种则成群飞得更高。这些运动通常发生在夜间 。
领地
群体领地行为发生在一些非洲鸨中,例如:汝氏鸨、灰颈鹭鸨和蓝鸨,但也可能发生在小褐鸨和白腹鸨中。年复一年,雄性之间的等级制度建立起来,最强大的统治着竞偶场地区。这些物种有一个非领地的竞偶场(non-territorial lek system)。占主导地位的雄性慢慢地走进竞偶场并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各种展示。雌性集中在竞偶场的边缘,慢慢地穿过它,观看雄性的表演。然后,雌性非常谨慎地接近展示中的雄性,并且经常发生交配。

在鹭鸨属的其他大型鸨中,每个雄性似乎都建立了一个其他雄性被排除在外的领地。黑冠鹭鸨有非常大的区域。 澳大利亚鸨的领地很小,通常是成群结队的,鸟类之间可以看到和听到对方的声音。领地通常靠近食物来源。

南非的黑冠鸨在分散的竞偶场中建立领地,雄性至少相距700米。肯尼亚的同属物种黑脸鸨进行边界展示,并沿着其区域的边缘彼此平行行走。几个物种有传统的展示领地,每个雄性之间的距离或多或少。这些地区年复一年地被使用,并且由雄性而不是雌性来保卫。
集群
鸨科中波斑鸨和棕顶鸨这样的沙漠物种通常是独居的,但其他物种则可能迁徙并以散群为食,大型物种相对群居。大鸨经常出现在小群或松散的群中,有时更多。它们和其他鸟类一样,冬季的鸟群更大。在体型大的物种中,除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外,雄性和雌性通常是分开的。但最爱群居的是体型最小的,那就是小鸨。从秋天到早春,这些鸟可能会形成成千上万的大群,这就可以更好地抵御大型猛禽的攻击。
活动
鸨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中午安静地休息。鸨在夜间栖息并移动到一个可以看到周围环境的地方。黑冠鹭鸨栖息在开阔、裸露的区域,以应对狼等陆地捕食者的存在。羽毛保养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包括洗尘,然后用喙打扮自己。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通过产生粉状绒毛以补偿尾脂腺丧失的功能,即在理羽时将粉涂到羽毛上使之不沾水。休息时腹部着地,从不在水中洗澡,但常拨土沙浴。

为了觅食,大鸨慢慢地走着,嘴朝下,寻找猎物。然后,它们会在物品、植物或动物上短啄。较大的昆虫,如蚱蜢,在被吞食之前会经过短暂的喙处理。它们有时会奔跑,追逐并捕捉移动的猎物,或跳跃以捕捉昆虫或从植被中获取浆果。这些鸟很好地适应了干燥的环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会给它们补充一些水份。
声音
鸨不会鸣叫,但它们会发出一些接触音符,主要是雌性和幼鸨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自我的发声,如轰隆声、咕噜声和刺耳的噪音。通常,鸨主要是沉默的,除了年轻的雄性大鸨,它们在成群结队的其他鸨之间移动时有时会发出粗鲁的鼻音。

所有的雄性大鸨在求偶表演过程中都会发出一种远带喉音的声音,从澳大利亚鸨的咆哮声,黑冠鹭鸨的低沉鸣叫声,灰颈鹭鸨的一系列鼓声,到阿拉伯鸨的水声双音符。其他物种也会发出显示叫声,但通常很难听到(距离太远或风太大),但这些大型鸟类通常都是沉默的。
食物
鸨是杂食性鸟类,知道如何利用食物来源。 短、直、粗壮的喙是适用于所有类型进食行为的有力工具。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它们可以在大草原上采绿芽、花头和新鲜的叶子,还会挖根和球茎,季节性地以水果和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包括蝗虫、蟋蟀和甲虫等,捕食各种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蛙、雏鸟、鼠类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南欧、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中国在新疆、内蒙古及东北繁殖,在中国东部地区越冬。分布于新疆喀什、天山、北塔山、克拉玛依、青河、奇台、叶鲁番等地,内蒙古大部草原和荒漠地区,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吉林白城地区,辽宁的本溪、锦州、河北。

繁殖方式

鸨科鸟类在地面筑巢时,很容易被大型鹰和猎鹰捕食,也容易被蛇或哺乳动物捕食。孵化中的雌性由于其拟态的羽毛而伪装得很好,但除此之外,它们采取了一种典型的姿势,像蛇一样紧贴地面,并保持静止。雏鸟们也这样做,对母亲不同的叫声做出反应,包括那些要求安静的叫声。 [2]
筑巢地点通常在同一地区,但更多地隐藏在植被中。大鸨在高谷作物中筑巢,孟加拉鸨在高大茂密的草原上繁殖,灰颈鹭鸨使用半开放的树林。如果以传统方式耕种,许多鸨会接受农田。 大鸨和小鸨生活在人类清理和工作的地区。在南非,黑冠鸨、新鸨属和蓝鸨几乎全年都生活在耕地。

交配后,雌鸟完全负责幼鸟的巢址选择、孵化和饲养。巢选在裸露的地面上,或者可能被刮掉植被,有时略微成型,有时边缘有被拉下的草屑。巢通常靠近灌木丛、高草丛或其他薄弱的覆盖物,以避免暴露在完全空旷的地方,即使在空旷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些巢穴。每窝通常产2-3枚卵,最大的物种大鸨会产下4枚,最小的物种姬鸨和小鸨会下3-5枚卵。小鸨的孵化持续约3周,澳大利亚和大鸨的孵化期为24-25天,其他物种的孵化时间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在地面捕食者面前,鸨会使用一些肢体展示:它们面朝捕食者,身体向前,尾巴抬起并扇动,翅膀部分张开和下垂。这种姿势使自己看起来更大,并且可能会吓退和阻止捕食者靠近。雌性也可能会在强烈的警报中使用“假装受到伤害”的肢体展示,以引导捕食者远离有卵或雏鸟的巢穴。

幼鸟早熟,但它们需要几个小时,一天或更长时间才能走路。此时,雌鸟将它们从任何安全地点的巢中引出,并轻轻地啄它们,以引起幼鸟对食物的注意,或者将食物放在幼鸟面前。幼鸟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养活自己。和父母联系时,父母和孩子会发出完全安静的呼噜声和颤音。

大约4-5周后,幼鸟长出羽翼,但它们要再过几周后才会飞行。它们在羽化几个月后就长成成鸟的体形,并且可能会一直陪伴着雌鸟直到秋天,有时时间会更长一些。根据性别和不同的物种,性成熟发生在1-6 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