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鹛科简介
莺鹛科(学名:Sylviidae):是鸟类DNA分类系统和鸟类全基因组测序分类系统中鸟纲雀形目的一个科。该科有2属31种。是小型鸣禽,体型纤细瘦小, 体长9-26厘米;嘴较细尖,嘴缘光滑,上嘴先端常微具缺刻。鼻孔长,上具盖;翼多短圆,每翅有10枚初级飞羽,尾羽10-12枚。跗跖细弱,前缘被似靴状鳞或盾状鳞。羽色大多比较单一,雌雄羽色多相似。
栖息于森林、灌丛、芦苇沼泽和耕地等多种生境中。大多为候鸟。鸣叫声尖细而清脆,通常丰富、复杂和悠扬。大多数都有细尖的喙,可以从树叶上收集昆虫。它们更多地以水果为食。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
莺鹛科动物学史
英国动物学家威廉·埃尔福德·利奇(William Elford Leach,又名Sylviadæ)在1820年出版的《大英博物馆馆藏指南》中介绍了“Sylvidae”的学名。该科成为旧大陆莺类集合的一部分,是一个分散的单元分类群,有70多属400多种鸟类。分类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分子数据的帮助,已经导致从这个群体中分裂出几个新的“科”。有证据表明,与莺相比,这些“莺”与旧大陆的画眉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这些鸟类更适合称为鹛鸟,或仅称为“莺鹛”。
2011年发表的一项利用线粒体DNA序列数据进行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Sylviidae”(莺科)的物种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分支”。根据这些结果,鸟类学家爱德华·迪金森(Edward Dickinson)和莱斯利·克里斯蒂斯(Leslie Christidis)在《霍华德和摩尔世界鸟类完整清单》(Howard and Moore Complete Checklist of the World of Birds of the World)的第四版中选择了将该科分离成二个属,即“Sylvia”和“Curruc”。并将大部分物种转移到一个复活的“莺鹛属”(Curruca),在林莺鹛属(Sylvia)中仅保留了黑顶林莺和庭园林莺等2个物种,另一个变化是把非洲鸦鹛和多氏仙鹟移到了林莺鹛属。英国鸟类学家联合会并没有这样做,理由是“分成两个属将不必要地破坏命名法的稳定性,只会导致系统发育信息含量的轻微增加。
鸟类新分类系统阶元中“科(family)”的数目有所增加,其组成成员也有许多调整。尤其是雀形目的莺类、鹛类、鹟类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类群,其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及时反映了这些变化。例如,第三版中的莺鹛科(Sylviidae)(旧称莺科)就是由传统分类系统中“莺科”中的部分成员以及鸦雀和部分雀鹛成员组合而成。
莺鹛科形态特征
莺鹛科是小型鸣禽,体型纤细瘦小, 体长9-26厘米;嘴较细尖,嘴缘光滑,上嘴先端常微具缺刻。鼻孔长,上具盖;翼多短圆,每翅有10枚初级飞羽,尾羽10-12枚。跗跖细弱,前缘被似靴状鳞或盾状鳞。羽色大多比较单一,雌雄羽色多相似。
它们比其他莺类更强壮,也是色彩更丰富的莺之一,不同寻常的是雌性的羽毛不同(雌性较暗)。
莺鹛科栖息环境
栖息于森林、灌丛、芦苇沼泽和耕地等多种生境中。它们通常是生活林地或茂密灌木丛中的鸟类。
莺鹛科生活习性
欧洲和亚洲的大多数莺鹛都是迁徙的,在冬季离开北方的繁殖地,到温暖的南方寻找昆虫。大多数迁徙发生在夜间,鸟类在进行这些长途旅行之前会储存大量脂肪;鸟类在准备过程中通过脂肪使体重增加一倍。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这种迁徙模式正在演变,鸟类不再向南移动那么远,一些个体甚至在它们的繁殖地越冬。
是灌木鸟类,可能是最常见的莺类群,大多数物种确实有完全不同的鸣叫声,这些歌曲通常丰富、复杂和悠扬。鸣叫声尖细而清脆。大多数都有细尖的喙,可以从树叶上收集昆虫。它们更多地以水果为食,尤其是在秋季。
莺鹛科分布范围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
莺鹛科繁殖方式
卵生。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或树枝杈上,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细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羽毛。卵微缀黄色、黑色或褐色斑点,雌雄轮流独孵卵,雏鸟晚成性。
莺鹛科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
易危(VU)——1种;近危(NT)——1种;无危(LC)——2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