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科
犀鸟科

犀鸟科

犀鸟科(Bucerotidae)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佛法僧目的1科 [1] 。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 [2] ,形似犀牛角而得名。有12属45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岛、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为典型热带森林鸟类。中国仅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和广西西南部,有4属4种:冠斑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及双角犀鸟。该科鸟类为善于攀援并趾型鸟,其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并合,中趾与内趾基部也有些并合。冠斑犀鸟是中国最常见种,体大型,体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弯,象牙色,长130~140毫米。

科属信息

Bucerotidae

下属鸟种

59种

犀鸟科简介

犀鸟科(Bucerotidae)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佛法僧目的1科 [1] 。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 [2] ,形似犀牛角而得名。有12属45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岛、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为典型热带森林鸟类。中国仅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和广西西南部,有4属4种:冠斑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及双角犀鸟。该科鸟类为善于攀援并趾型鸟,其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并合,中趾与内趾基部也有些并合。冠斑犀鸟是中国最常见种,体大型,体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弯,象牙色,长130~140毫米。

形态特征

犀鸟是一种珍贵而漂亮的大型鸟类,嘴的长度占了身长的1/3到一半,在它的头上长有一个铜盔状的突起,叫做盔突 [2] ,就好像犀牛角一样,因而得名犀鸟。

犀鸟体长约75厘米;背面羽毛纯黑,具绿色金属光泽;翼缘和飞羽先端白色。

生活习性

犀鸟科为杂食性鸟类,以水果、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它们一般喜欢栖息在密林深处的参天大树(如热带雨林茂密的树)上,吃的是树上的果实,还有昆虫等等。
犀鸟
在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而在非繁殖季节则大群活动。每年夏天,成对的犀鸟,会选择高大树干的洞穴作巢产卵。产完卵后的它们就把洞口堵上,只留下一个可以使雌鸟伸出嘴尖的小洞。这样起到保护雌鸟并使其安心孵化小犀鸟的作用。而雄犀鸟则负责为妻子和小鸟不断的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证雌鸟的营养和满足小犀鸟生长发育的需要。

活动特征

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而在非繁殖季节则大群活动。每年夏天,成对的犀鸟,会选择高大树干的洞穴作巢产卵。产完卵后的它们就把洞口堵上,只留下一个可以使雌鸟伸出嘴尖的小洞。这样起到保护雌鸟并使其安心孵化小犀鸟的作用。而雄犀鸟则负责为妻子和小鸟不断的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证雌鸟的营养和满足小犀鸟生长发育的需要。

分布范围

全世界计有11属48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南洋群岛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属4种,分布于云南和广西。

中国的犀鸟大多生活在云南西南部如猛腊县、金平县,以及广西南部,有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四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千多年前的香港,曾经是热带雨林,均可能是犀鸟的分布地。现在香港公园、九龙公园、海洋公园、香港动植物公园有饲养的犀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