鹲科
鹲科

鹲科

鹲科(学名:Phaethontidae)是鹲形目(学名:Phaethontiformes)的一科。鹲又被称为热带鸟,在整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到处游荡。鹲具有长长的中央尾羽,飞行的姿势非常优美,多栖息于远洋,主要食鱿鱼,俯冲潜水捕食,游泳时尾向上翘。鹲科有红尾鹲,白尾鹲和红嘴鹲三种,我国都有出产。

科属信息

Phaethontidae

下属鸟种

3种

鹲科介绍

鹲 (中文méng) ,鸟类的一属,生活在热带海洋上,吃鱼类。没有生毛的幼小水鸟。

鹲科(学名:Phaethontidae)是鹲形目(学名:Phaethontiformes)的一科。鹲又被称为热带鸟,在整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到处游荡。鹲具有长长的中央尾羽,飞行的姿势非常优美,多栖息于远洋,主要食鱿鱼,俯冲潜水捕食,游泳时尾向上翘。鹲科有红尾鹲,白尾鹲和红嘴鹲三种,我国都有出产。

生长习性

构成鹲属的几种鸟的泛称 [tropic bird]。它们生活在远离陆地的热带海洋上,大致像海鸥,但更接近于军舰鸟和鲣鸟,羽衣具有缎子般的质地,大部分白色,有少数黑斑,中央的一对尾羽特别长,喙的颜色鲜明。

鹈形目(Pelicaniformes)鹲科(Phaethontidae)的3种海鸟。在数对中央尾羽,几乎与身体等长。体羽白色,有光泽,有时带粉红或橙色,眼部和双翅有黑斑。常成群营巢于海岛陡崖上,潜入水中捕捉鱼和乌贼。每窝只产一枚具灰色斑点的卵,产于无遮蔽的地面上,双亲均参与孵化,孵化期约一个月。幼雏出壳10周後即羽毛丰满。红尾鹲(Phaethon rubricauda)是最大的一种,体长约50公分(20吋,红色中央尾羽不计),见于印度洋和太平洋。

鹲科分类

鹲科有红尾鹲,白尾鹲和红嘴鹲三种,我国都有出产。
(1)红嘴鹲 海南亚种繁殖在海南岛东南的西沙群岛。
(2)红尾鹲 台湾亚种台湾(迷鸟)。
(3)白尾鹲 台湾亚种 台湾(蜂须贺)。
红尾鹲
体型略大(46厘米,不包括尾的飘带)的白色或偏粉色鹲。成鸟新羽初为粉红色,但很快褪成白色。与白尾鹲的区别在嘴红色,体羽黑色较少,且尾延长部分为红色;与短尾鹲的区别为尾上飘带红色,初级飞羽外侧白色,仅羽轴黑色。亚成鸟嘴偏黑,上体具黑色横斑。虹膜-深色;嘴-红色;脚-蓝色,蹼黑。叫声:飞行时发出似钟摆齿轮声pirr-igh,在巢时发出大声尖叫。分布范围:热带、亚热带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分布状况:于台湾附近海上有极少记录。 习性:栖于海上。飞行似白尾鹲。
白尾鹲
体型略小(37厘米,不包括尾部飘带)的白色海鸟。尾部长飘带白色。成鸟:主为白色,具黑色眉纹,黑色翼尖,翼上有两道黑色斜纹。亚成鸟:尾无延长,上体具黑色粗纹,初级飞羽上的黑色比红尾鹲多。体型比其他两种鹲为小。虹膜-深色;嘴-橘黄或黄色;脚-近灰,蹼黑。
红嘴鹲
(鹲科鹲属的一种。因嘴红色而得名。又称热带鸟,短尾鹲。分布于整个热带海洋。体长约100厘米,形长
的中央尾羽白色,长约体长的1/3;嘴红色,大而直,长55~60毫米;眼线有1黑斑,经眼后延至颈,形成1条宽阔的贯眼纹;背具黑色横斑;初级飞羽黑,内翈具宽阔白缘。除繁殖季节登陆产卵育雏外,其余时间均在海洋上飞翔。有时长期跟随渔船飞行,于桅杆上歇息。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飞鱼、乌贼为食,亦吃甲壳类动物。3月末~4月初到海岛岸边岩石上或岩缝中产卵,每次1枚。卵为白色,有褐色斑纹;大小为(54.5~64.0)毫米×(41.3~48.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