鸻科
鸻科

鸻科

鸻科(学名:Charadriidae)是鸻形目的一科。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11属67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中国有13种,常见的有灰斑鸻、金鸻、金眶鸻和蒙古沙鸻,多为冬候鸟或旅鸟。除繁殖季节,鸻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雏鸟为早成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

科属信息

Charadriidae

下属鸟种

68种

鸻科简介

鸻科(学名:Charadriidae)是鸻形目的一科。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11属67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中国有13种,常见的有灰斑鸻、金鸻、金眶鸻和蒙古沙鸻,多为冬候鸟或旅鸟。除繁殖季节,鸻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雏鸟为早成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

鸻科外形特征

鸻科有11属67种。包括麦鸡和鸻等。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厘米;多数种类嘴短而直,嘴端具隆起,呈膨胀状,尖端较坚硬,啄食有力;鼻孔通常位于鼻沟里;翼形大都短尖;初级飞羽11枚;尾羽较短小;跗蹠较长,前、后缘均被网状鳞;脚一般为3趾,后趾缺或极细小。

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蹠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在湿地中常和鹬类混群在一起,与鹬类相比,鸻类嘴多短而直,尾短而眼睛较大,有些种类颜色较鲜艳,有些麦鸡还有凤冠或肉垂。

鸻科生活习性

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一般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动。中国有3属13种。常见的有灰斑鸻、金鸻、金眶鸻和蒙古沙鸻,多为冬候鸟或旅鸟。除南极外都有分布,是湿地的重要组成。该科鸟类通常活动于海滩、沼泽、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附近。迁徙时,喜结大群沿较大的河流、海岸线飞行。有时喜欢在一个混合的群体(麦鸡-鸻类-鸥类)中觅食,实际是在利用其他鸟发现食物或报警。以小型软体动物、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鸻科分布范围

分布于世界各地,大部分都栖息于近水的地区。但也有例外,比如澳洲小嘴鸻,喜欢生活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沙漠的石质土地上。

鸻科繁殖方式

巢营于地面凹陷处,十分简单;严格说来无真正的巢窝,仅以卵石或杂草茎等铺成;不集群营巢;窝卵数以4枚居多,偶见3或5枚卵。通常雌雄鸟轮流孵卵。

鸻科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极危(CR)——3种;濒危(EN)——2种;易危(VU)——2种;近危(NT)——8种;低危(LC)——51种,未评估(NE)——1种。